图/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个时代,人人都在提醒女人要变得精致,却没有人告诉女人如何才是真正的精致。
只有那些消费主义在不停地告诉女人,要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给自己买最贵的化妆品,想过精致的生活,就要舍得给自己花钱;
想拥有一个精致的自己,就要懂得保养自己,赚的钱一定要舍得投资在自己身上。
越是浮夸的现状,越能让我想起杨绛先生精致的一生。
她的精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常小菜,因为有最爱的两个人和自己一起围坐在餐桌前,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所以很精致;
她的精致不是华丽衣着,而是朴素布褂,因为自己的气质能撑得起最简单的衣服,不由得散发一种气质,所以显得精致;
她的精致不是拥有一切,而是与世无争,过着自己最简单的生活,因为精神上的高洁,所以显得精致。
从杨绛先生身上,我们学到了女人想要变精致,往往是从以下两件事情开始的。
一:给物质做减法
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的欲望作相应的削减。
每个人从一出生本就一无所有,后来得到的一切都是命运的馈赠,一个人一生中能拥有多少,完全取决于自己有多少能力,没有人能得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
所以,懂得适时减少自己的欲望,才会行走的一身轻松,被欲望压弯了腰的女人,是不会有气质可言的。
杨绛先生一直到耄耋之年,依然拥有着淡然处世的气质,优雅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柔柔的感觉一如她写的文字。
她这一生,因为自己出版的文学作品和翻译的外国文学著作,得到了不少钱财,可是在她近百岁之时,悉数捐给了她的母校清华大学,特意成立了一个读书基金,用来激励那些年轻人多读好书。
除了杨绛的原生家庭是书香世家之外,杨绛读过的书,也变成了她性格的一部分。她深知读书能够获益,所以一直鼓励年轻人多读书。
她对物质的欲望是十分少的,最喜欢的就是最简单质朴的生活,她这一辈子出版无数书籍,却没有举办过一场新书发售会,有很多人都踏门而至,她却偏偏不喜社交。
杨绛和她的丈夫钱钟书之所以能恩爱到白头,大概也是因为他们俩有着相似的共同灵魂。钱钟书也是淡泊名利的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便不会再去要求其他。
他们都喜欢过简简单单的日子,就像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的那样:“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女人,倘若欲望上要求得太多,一些野心便会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也许会做一些违背自己初心的事情,变成一个欲望上的奴隶,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为了争夺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会不自觉地变得尖酸刻薄,对周围的环境容易感到紧张,这样的女人,永远也没有办法有气质。
二:给精神做加法
女人的气质,不是外表有多么绚丽,而是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学会给自己的精神做加法,是变精致很重要的一步,女人一定要马不停蹄地丰富自己的内在,充实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贫瘠。
多去经历,在经历中洗尽铅华,而不是被各种事物迷入眼中;多去感受,不要只看事物最表象的一面,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境界。
要给精神做加法,除了多去经历世界之外,还有读万卷书,爱读书的女人没有一个是气质不佳之人。
杨绛对于书的热爱,已经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畴,书早就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曾说过,自己可以三天不吃不喝,但绝对不可三天不读一页书,身边没有书,她就会感到不安。
她在书中读别人,也在书中找自己。
三毛也是如此,她总是喜欢身着长袍,长长的头发没有做过任何修饰,甚至有一些干枯打结,脸上也是最原始的小麦色,不施任何粉黛,可是三毛却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她的气质,来源于她走过的高山和荒漠,眼里看过的世间万物,也来源于她读过的无数书籍。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她气质上的升华。
陈数也是一个以气质取胜的女人,她可以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去过一段时间慢生活。品品茶、赏赏花、练练瑜伽、写写书法。
在她看来,一路不停地向前走,是对自己能量的莫大消耗,如果自己很长时间没有休息,没有提升自己的内在,那么生活必定会变得枯燥无聊。
不停地输出,只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愈来愈匮乏,所以她宁愿放弃一部分工作,也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段充电的时间,进行灵魂的灌输。
她说:一个女人,气质上的出众才是真的出众,而气质上的出众,则来源于这个人的内心。
喜欢读书的女人,气质不会差,命也不会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中,能够慢下来用一本书浸润自己的灵魂,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难能可贵的事情。
女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只想着改变自己的外表,让自己的外貌看起来更精致没有错,错的是只知道顾全外表,变成了一件看之精美,食之无味的艺术品。
真正的宝藏,是那些看起来整整齐齐,越琢磨越有味道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精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