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三季度,仿佛开了“速冻”模式,一夜入冬。
没有一点点防备,最近又有几家百强地产“暴lei”了。
这次的名单上,不仅有高杠杆房企,还出现了绿档房企的身影。
最近,一则小道消息差点让一家TOP30房企续不上命。
划一下重点就是:
企业出现流动性问题;
理财产品逾期,之后的产品也不容乐观;
企业资产比较优质,都正在卖。
之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这则小道消息并不是凭空捏造。但是,对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房企来说,被动暴露危机是致命的。
公关团队连夜加班也赶不上舆论危机发酵,还没谈成的项目遭到接盘方无情压价,牌桌上的筹码一下被抽走大半。
郭姓老板不得已出来站台:给我们时间,有能力和办法偿还。
现在只怕,嗅到焦味的金融机构不肯给郭老板时间。
01
往后很多年,很多人或许还会记得,2021年的第三季度,特别冷。
以前的房企老板,躺着就能把钱赚了,现在是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天天跟流动性危机赛跑。
危机从来都不是天上突然砸下来的。
先是接连出台的调控政策卡住了房企的脖子。
去年以来,预售资金监管进一步收紧、三道红线、融资端两条红线、开发贷严重受限、限购限贷、房地产税等一系列调控政策陆续出台。
“十面埋伏”之下,房企,尤其是民企的腾挪环境集聚收缩,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政策端调整何以点住房企的“死穴”,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政策面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过大。
换句话说,敏感的市场对政策层面的风吹草动过度反应,导致市场进入“速冻”模式;同时,购房者观望情绪被放大。
两相叠加,造成了房企落到融资难、销售也难的“难上加难”的境地,房企资金链一直处在紧张状态,也就不难理解了。
02
那么,压力是如何从政策端传导到销售端和融资端的呢?
一方面,预售资金监管再度收紧,加上限制按揭贷款,组合拳一套下来,精准打击了开发商的回款能力。
今年9月,多城预售资金监管的优惠政策全部取消,甚至还新增了提取资金的限制条件。此前优质房企还能开个小灶,现在一锅端全没了。
要知道,预售资金除了项目建造资金,还包括房企支付的土地款和项目销售利润,现在都被限制了,卖房的钱没法给企业回血了,资金池只出不进,这谁顶得住呀。
另一边,三道红线被误读,导致房企开发贷受限严重,给企业本就已经绷得直直的资金链又压了一根稻草。
“两维护”的精神传达下来后,开发贷虽有所放松,但并没有迎来根本性放松,房企的日子远没熬出头。
03
政策的微调空间正在逐步打开,但信用风险却是会传染的。
前期,一连串债券市场的“地雷”引爆,资本已经拉响了警报器。
10月以来,多家房企前赴后继地曝出美元债违约,境外资本对房地产的信心进一步垮塌,境外评级机构最近业务量激增,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批房企在二级市场遭遇股债双杀。
以前,房企还可以施施然在销售回款、银行贷款和美元债之间互相腾挪,利用时间换取空间,但现在,这个玩法彻底失效了。
且不说房企还敢不敢继续发债,就算发了债,没人认购就成了笑话。
况且,大部分房企借债利率偏高,动辄只有5%-10%的利润,甚至有些项目还在亏损,何以支撑十几、二十点的利息?
不断有房企中招倒下,信用风险正在悄悄传导到上下游——金融机构不敢放款,客户不敢买房。
阳春天锦上添花,寒冬日却绝不会雪中送炭。
前段时间,某地产30强就被某商业银行无情抽贷30亿元。以前行情好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房企经营困难了,转头就喊人家牛夫人。
老百姓对买房也没有那么积极了。房企越是降价促销,买房客越是握着钞票坐等传说中的市场底。
再加上房企一个接一个地暴lei,老百姓就是想买房也望而却步了。两三代人的积蓄,谁都不想换来一个烂尾楼盘。
没有销售回款,没有宽松的金融借贷,之前玩杠杆玩得飞起的房企老板们,如今为找钱愁掉了头发。
04
最近,地产行业总算吹来了暖风。
10月15日以来,领导们已经开了四次房地产座谈会。
当前,房地产政策“松绑”的氛围已经酝酿到位了。因此,一有利好消息,大家也更愿意从乐观的角度来解读。
这四次座谈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有两点:
企业反映近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给决策层参考;
房企融资将成为政策调整的重点。
这两方面也是房企现在最头大的事,一个是销售难,一个是融资难。
上面在努力推动行业信贷环境解冻,无疑是个重磅利好。但坚冰只是化了两角,现实是至少有四方信用还在收缩。
信贷回归正常是必然,只是我们还需要再等待一会。
销售或许还听不到好消息,10月的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已经凉得不能再凉了。可以预见的是,11月的楼市成交数据会很不好看。
就连万科也卖不动房了,9月销售同比下滑37%,10月同比降31个点。
万科惯会吓唬人:
他们的销售下滑程度已经超过了2008年。
上一次万科吓唬同行,是在2018年的秋季会上。事实证明,万科不说大话。
05
之前作壁上观的房企,也感受到了寒意。开发商们意识到,在寒潮面前,必须要抱团取暖了。
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上,房企开始集体诉苦了。
房企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房地产禾兑、融资以及政策。
房地产禾兑的靴子不落地,观望情绪就更浓。
房企们希望房地产禾兑谨慎出台,或者给个痛快的,从快从轻开始。
希望延迟实施的企业,大多认为当前市场信心低迷,房地产禾兑落地或将加剧对行业的打击。
而主张尽快落实的,则是想用政策的确定性消除预期的不确定性,真正让市场回暖。
抛开房地产禾兑这一外来因素,目前房地产行业最大的风险是资金链危机。
就像前文分析的那样,房企在销售和融资两头受挤压,恶性循环下资金链压力进一步传导到土地市场。
不停贷、不抽贷,是房企对金融机构最后的诉求。
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想的是扭转悲观的市场预期,控制房地产对上下游的信用风险传导。
好在决策层已经出手维持秩序,10月26日的座谈会抓境外债,11月8日的座谈会关注境内债。房企融资政策或将迎来松动,这也意味着,房企可以开始排队发债了。
最终极的诉求,就是行政干预放松。
实际上,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试探着出手了。
哈尔滨打响救市第一枪以来,多城陆续对房地产伸出援手。广州土拍部分地块取消了“限房价”要求,给限价悄悄撕开一道口子;武汉为引进人才定向松绑限购政策;徐州直接放松了商品房预售条件……
房企正在“解冻”,市场信心还有待安抚。这都不是短期能看到反馈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但炸天团还是要说,悲观者或许是对的,但只有乐观者才有未来。
还没关注的,抓紧上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