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千人大合影 http://www.paiheying.com/new/shenyangqianrenheying.html
振宁说过,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我也这样觉得。我这样想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好。
01
2021年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99岁生日。按民间“过九不过十”的旧俗,这就是百岁寿辰。
当天下午,杨振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老先生看起来精神不错,他这一生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更为人熟知的还是他和翁帆相差54岁的“忘年恋”。他自己曾经说,知道他这场婚姻的人比知道他获得诺奖的人多。
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永远无法读懂28岁的翁帆,为何会嫁给82岁的杨振宁。
“上帝恩赐给我的最后礼物,除了一颗年迈的灵魂之外,还有一个重回青春的欢愉。你没有心机而且还善解人意,面对感情也没有赌输,起码在我看来定不会负你!”
这是杨振宁写给翁帆的深情告白。
自古便有“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的讽刺。
世俗不理解两人的爱情,直到女作家平路发表《浪漫不浪漫》一文,论定杨翁之恋有一种“解决不了的孤独”,他们才做出了回应。
我们相处的真相,是“没有孤独,只有快乐”,“我们两人都认为,我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在之后的采访中,翁帆对记者说,“振宁说过,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我也这样觉得。我这样想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好。”
如今他们已经携手走过17个年头,无论走到那里都是“十指相扣”。
02
杨振宁这一生的情感,可以用童话来形容。
1944年,他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班里有个漂亮聪明的学生格外让他留意,这个学生就是杜致礼。
那一年,他22岁,她刚刚17。一年后,杨振宁去美国留学,他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再遇到她。
1949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一家中国餐馆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杨振宁主动展开追求,两人很快发展成了恋人关系。八个月后,便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我没有忘记费米的话,也没有屈服于奥本海默的请求,留下完全是因为杜致礼。”
1950年,杨振宁发表的《海森堡表象中的S矩阵》,在阐述复杂理论前,他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向杜致礼表白。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下孩子后,杨振宁并没有让她成为独守空闺的黄脸婆,他尽可能从工作中抽身,陪伴家人。带他们出去玩,到林中散散步,去城里购物,吃饭。
这段婚姻整整走过了53年,在这期间杨振宁经历了他人生中的各个重要时刻,从获得诺贝尔奖到后来更多研究理论的诞生,这些都离不开杜致礼全心全意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03
翁帆第一次见到杨振宁,是在她18岁那年。
当时还是大学生的翁帆负责杨振宁夫妇等人的接待工作。作为一名英文系学生,翁帆英文说得非常流利,而且漂亮活泼,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活动结束后,杨振宁夫妇仍会定期为翁帆寄去信件,以此保持联系。在翁帆看来,能够结识这样的优秀科学家,是自己的幸运。而对于杨振宁夫妇来说,与翁帆的忘年交也令他们愉悦不已。
“就像是我的一位老师,教会了我除学堂之外的很多宝贵知识,并且还是免费的!”
本科毕业,翁帆选择直接就业,和一个人冲动结婚,可没想到事业没能成功,婚姻也草草结束。经历这些之后,翁帆决定攻读研究生,并一直和杨振宁保持有询问问题的书信往来。
04
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翁帆第一时间送去了慰问,希望可以减轻杨老精神上的伤痛。为了表示感谢,杨振宁在2004年来中山大学进行演讲的时候,再次请到了翁帆。
2004年,杨振宁向翁帆求婚。翁帆同意求婚后,便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告知父母。得知女儿与杨振宁之间的故事后,他们对两人的感情感慨不已,支持女儿嫁与杨振宁。
有一个问题比较尴尬,翁帆的父母要比杨振宁小上20岁。若杨振宁以岳父、岳母称呼翁帆父母,有点不太合适。经过一番考虑后,杨振宁将翁帆父母称为“翁先生”、“翁太太”,以此体现自己对翁帆父母的尊重。
很多人得知这件事后,均为杨振宁的高情商感慨不已。相比其他称呼来说,翁先生、翁太太这一称呼大方得体,而当翁帆的父母亲眼见过杨振宁后,也对女儿的选择极为满意。
05
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被主持人杨澜问到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如果没有遇到翁帆,你是否仍然会再婚?”
他诚实地说:“我这个人不能忍受孤独。如果没有翁帆,我可能也会再婚。”但他接下来话锋一转,说遇到翁帆是自己的幸运,翁帆是最好的,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
回答虽然不够“漂亮”,但杨振宁的真诚赢得了人们的好感。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一个82岁另一个28岁,相差整整54岁难免会让人觉得目的不纯。
有人认为翁帆是贪图杨振宁的钱财,杨振宁则是贪图翁帆的年轻貌美。
后来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翁帆表示“自己在和杨老结婚前,做了许多深思熟虑的决定。我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这让我的人生如此不同”。
对于翁帆来说,自己的愉悦最大来自于精神层面与杨振宁的默契与和谐。
杨振宁曾在邮件中向朋友表示,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他虽然岁数上已经年老,但精神上还是保持年轻。这也是翁帆觉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06
钱钟书在《围城》中,曾借赵辛楣之口说过一段话:“结婚以后再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如果你想知道两个人适不适合在一起,去旅行一次就知道了。
妻子过世四个月后,杨振宁就向翁帆发出了一起去旅游的邀请,翁帆欣然答应了。
旅游后,原本还为年龄犹豫的翁帆欣然答应了杨振宁的示爱,两人开始交往。
都说,最能抚慰伤痛的永远不是时间,而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两人结婚后,一起去过很多地方,在旅行中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在三亚度蜜月,享受平静自然的生活。
在纽约街头,悠闲自在地游览街景。
在丽江古城,杨振宁帮翁帆挑选围巾。
07
如果说在杨振宁眼里,翁帆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那么对于翁帆来说,杨振宁则是他生命中的领路人。
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互相写诗,共同出版了一本书《晨曦集》。
杨先生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因为它“寄托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晨曦集》增订版出版前,翁帆又写了一篇后记。她自己说:“今年,杨先生99岁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开车到处走。写这篇后记,既是记录新编《晨曦集》,也是记录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文章中说,有些初次见面的人问翁帆:“你是不是杨先生的学生?”她回答说:“不是,他没有教我物理,他教我开车。”
杨先生一直到85岁才将开车的任务交给翁帆,在那之前,他一直都是妻子的御用司机。
这一次,翁帆采用了散文笔法,叙述她和杨先生相互陪伴的点点滴滴。以前,他俩曾经录制小视频,记录的是他们在美国、在香港旅游的情景。这篇后记,翁帆仍旧选择这样的角度:和杨振宁先生一起旅游。
在翁帆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勇于尝试,富有冒险精神的百岁长者杨振宁,鲜活而又生动。
杨振宁以一首诗描写翁帆: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
在这段婚姻里,杨振宁卸下盔甲变成小孩,没有任何防备。
而翁帆,摆脱世俗的干扰,潇潇洒洒。
她不在乎钱,不在乎名声,也不在乎有没有孩子。只是安静地享受着现在的生活,享受到了象牙塔里的宁静。
如果可以,她只想做一辈子象牙塔里优雅舒适的女人——
“感谢杨振宁,让我一直以来,享受到都是象牙塔般的宁静生活,我很喜欢这种生活。”
结语
杨振宁在谈到对年轻人有何期待时,曾这样说:“我给研究生一句话: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做学问是如此,做人也是。
每个人心中都有想要实现的梦想,杨振宁和翁帆用实际行动坚持自我、打破偏见、享受人生。他们的爱情里藏着人生的哲学,值得所有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