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下这张面孔。阿富汗少女惊恐的眼神,让世界隔着屏幕也能嗅到硝烟和惊恐。
三十多年过去,硝烟还在,惊恐未散。
2001年10月,美国入侵阿富汗。20年后,美国撒手走人,留下遍地狼藉。
“变天”的阿富汗,能迎来和平吗?
本文首发于2020年3月,作者卡卡小姐。
一
今天灰头土脸的阿富汗,曾经也有过黄金时代。
首都喀布尔雪山环抱,人称中亚小巴黎。
那是上世纪60年代,查希尔国王模仿西方进行改革。
现代、开放、发达,这些词语阿富汗都担得起。
教室里的女学生
旅居美国多年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在小说《灿烂千阳》里,重现当年喀布尔富人区的一角。
“这里的男人并不介意妻子化妆,也不介意她们头上什么都不戴。女人们走在陌生人之间,提着晃来荡去的手提包,穿着沙沙作响的裙子。”
二
平衡,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苏联人来了。
美苏冷战半世纪,没有放过任何一寸可以博弈的地盘。二战后,英法势力退出,美苏相继进入中东。
苏联人首先相中的是埃及雄狮纳赛尔。但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打得埃及元气大伤,中东老大之位拱手让给沙特不说,继任者萨达特更是转头示好美国。
及至七十年代,苏联保有影响力的中东国家不过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
1973年,苏联支持“红色亲王”达乌德发动政变,推翻查希尔国王。然而五年后,达乌德又遭政变。
眼看亲苏政权扶不起来,1979年,苏联索性十万大军挥师南下。
阿富汗,从此被按下暂停键。
阿富汗战场上的苏联人
三
在打苏联这件事情上,阿富汗人自己显然是搞不定的。
两个角色,要提。一个是沙特,一个是美国。
也可以把他们理解成两位一体,因为他们对抗苏联意识形态的目标出奇一致。
顺便说一下,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的1979年,中东还发生了好几件大事。
11月4日,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11月20日,沙特麦加清真寺被极端宗教分子占领,并号称要推翻王室。
沙特很紧张。作为逊尼派老大,隔壁突然拔地而起一个什叶派霍梅尼,国内还有宗教学生持续闹事。
为了增强执政合法性,沙特的应对是:极力抬升宗教势力的地位。
再然后。
我们看到,百万家财的沙特人,一夜之间撩起袖子变成“圣战”斗士,为保卫穆斯林共同的土地来到阿富汗,同苏联铁蹄奋勇相战。
这其中有个人,叫本·拉登。
抵抗苏联,美国当然也起劲。
源源不断的“毒刺”输送给拉登们,打得苏联人最终落荒而逃。不久之后,庞然大国更是彻底终结在历史中。
时任美国国安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写给总统卡特的信里说“让苏联人也尝尝越战的味道”。
四
苏联人是走了,阿富汗人的日子却一点也没好转。
打仗这个东西,赢家太多,果实就分不过来了。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一场战争的结束换来另一场更加暗无天日的缠斗。
老百姓烦透了。这个时候,一股清风吹过,塔利班来了。
他们似乎面貌清新,理想远大,和那些为一己私利而厮杀的军阀不同。
大部分的报道里提及,当时的阿富汗老百姓对于塔利班表现为“欢迎”,因为他们再也不想因为出门买牛奶而被炸死,还因为“塔利班有一种其他圣战组织缺乏的东西,至少看起来很团结,还正直廉明。”
塔利班在普什图语里原指"宗教学校学生",意在建立一个信奉原教旨主义的极端纯洁的伊斯兰国家。
从坎大哈冒头,到坐镇喀布尔夺取政权,塔利班只用了两年。
五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塔利班再一次让阿富汗人失望了。
政策的极端,是其一。
1996年执政后,他们颁发一系列禁令:不能看电视,不能唱歌,不能跳舞,不能打牌下棋,女人不能工作,不能化妆,不能穿好看的衣服。
还不能放风筝。
这也是前文提到的卡勒德·胡赛尼另一本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之缘起。
更被诟病的是,塔利班的残忍。
他们对敌人残忍。前总统纳吉布拉被割去生殖器、示众、残杀。
他们对非普什图族残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血腥屠杀哈扎拉人。
他们对非逊尼派残忍。炸毁巴米扬大佛,几乎是在挑战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
被炸毁的巴米扬大佛
狭隘之人,岂有良政。
塔利班领导下的阿富汗,完全朝着另一个方向疾奔而去。
六
再看另一边。
打好苏联人的富二代本·拉登,回到祖国沙特,满腔热血无处使。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拉登提议自己领兵去打仗。沙特王室认为其力有不逮,拒绝了,转头邀请美国大兵入驻。
伊斯兰圣洁之土,岂容美国踏足?如果“9·11”有引线,这大概也算一根。
之后,拉登回到战斗过的阿富汗。
彼时,1996年,塔利班刚上台。他们暗中请示沙特,这位“贵客”如何处理。
沙特大手一挥,你自己留着吧。
事实证明,拉登有钱有能力。阔别阿富汗,依然根基广众,策划、训练、实施,很快成为塔利班的好搭档。
还有一个操作比较神,拉登和塔利班的头目奥马尔互为岳父。此为八卦,不说也罢。
正经的是,"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一拍即合,阿富汗自此也同蔓延全球的恐怖主义脱不了干系。
七
之后,就是“9·11”了。
这个时候沙特再去问塔利班要本·拉登,塔利班硬起骨头不给了。小布什咬着牙关,也去要人,结果落得一鼻子灰。
2001年10月,美国大兵驾到,阿富汗再陷炮火蹂躏。
只是美国人也没想到,这场仗一打就到现在。当年嘲笑苏联人陷入“圣战”陷阱,自己何尝不是泥足深陷。
而塔利班虽然被打下台,但因为阿富汗实在没有像样的中央政权,塔利班败而不倒,如今伺机反扑,占地竟然已经反超2001年。
八
打18年,谈18个月。
如今,特朗普同塔利班握手言和,签署和平协议。从中东泥潭抽身而走,实在是很“特朗普”。
纽约客曾经写过,熟悉特朗普的人,听到他在私下场合不止一次说过,什么逊尼派什叶派烦死了。
但是,阿富汗和平,依然晦暗不明。
中央政权捧不起扶不稳。2019年的选举,五个月后还分不出胜负。领先者加尼颤颤巍巍,落后者阿卜杜拉气势汹汹。两个人都说自己赢,两个人都要加冕。
加尼(左)和阿卜杜拉
塔利班则借此一役,身价倍增。
曾经被枪口对准的他们,如今堂而皇之变成美国座上客。和平协议墨迹未干,他们不仅持续对政府军攻击,还叫嚣加尼政府快点释放囚犯,很是有恃无恐。
90年代,送走苏联人,阿富汗陷入无尽的内战。现在,美国人也打算走,留下高调的塔利班,脆弱的阿富汗政府,还有派系割据,民族矛盾,宗教纠缠。
如今,姑娘已经长成这样,阿富汗的和平,依然很远。
题图“阿富汗少女”的近照
最后,分享一首小诗,描写的正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文首提到的小说《灿烂千阳》也正得名于此诗。
也许只有在文字里,才能见到这样美丽的阿富汗。
Onecouldnotcountthemoons
thatshimmeronherroofs,
Orthethousandsplendidsuns
thathidebehindherwalls.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
有多少皎洁明月,
也数不清围墙背后
有多少灿烂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