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传》:追溯建筑大师的“原始冲动”与艺术起源

国际高中需要什么条件 http://www.lmzmjy.com/gywm/jyzx/201905311285.html

  我崇尚起源。在所有事物当中,我崇尚起源。我相信过去有其源头,当下注定如此,而未来早已写就。——路易斯·康

  如果问起对中国人来说更熟悉的建筑大师,我想很多人的答案会是贝聿铭,但如果要问有哪一位建筑大师的作品让贝聿铭能感受到激动人心的话,那么一定非路易斯·康莫属了。在康半个世纪的建筑执业历程中,他总共完成了约235件设计,但康堪称杰作的作品,也不过只有14座,尽管如此,贝聿铭却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他的三四座杰作,比我的五六十座建筑更重要。”

  其实,不仅贝聿铭对路易斯·康的评价颇高,在很多的建筑大师来看,路易斯·康是绝对值得用那些溢美之词来称赞的,他是很多人眼中的20世纪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用作品震惊了无数人,也惊艳了一整个时代。

  

  从“结局”到“起源”的追溯,一部建筑大师的翔实记录

  路易斯·康身上的故事很多,包括他的建筑事业、家庭环境、爱情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成为了加诸于他身上的重重面具。康的一生并不平顺,但或许正是这些“不平顺”造就了看起来并不迷人的路易斯·康的身上却有了出奇迷人的吸引力,温柔的举止,不具威胁性的个性,温暖又神秘的男人。

  正如这本传记作品的序言中写道的那样:

  “他是一位如此糟糕的商人,在财务经营方面总是一塌糊涂,……童年时的贫困与多灾多难、不成功的校园生活,加上他平凡而缺乏魅力的外表,令他拥有了一种完全不具威胁性的个性。即便身处那些深知他的作品有多出色的人们当中,他也依旧会流露出平静温和,同时带有些许自我嘲讽的个性。”

  《路易斯·康传》是美国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温迪·莱赛为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所著的传记,它将路易斯·康的传奇一生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它让我们看到,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在康73年的人生当中,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都是致力于他所热爱的建筑事业,而从康的个人生平当中,也能够展现出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的变迁。

  也许在读过这本传记之后,我们会发现路易斯·康的思想和个性有很多地方是会遭人诟病的,但他身上的独特魅力却依然让人深深折服。诚然,路易斯·康并不完美,或者可以说,他非但不完美,甚至离“完美”二字还相去甚远,他的身材并不高大,面容又在一次火灾当中留下永久的伤疤,对待婚姻也不够忠诚专一……尽管如此,他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举世瞩目的。

  就像本文开头处引用的路易斯·康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他崇尚起源,而一切也都是各有其源头的,《路易斯·康传》正是从康的“源头”,一直写到“结局”,但与我们常见的传记不同的是,它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书写而成的,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书的一开始,便从路易斯·康的“结局”写起。

  从结局,到经历,一路追溯回起源,中间还穿插着路易斯·康的5座经典建筑的介绍,让我们在了解康的生平故事的过程中,更是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他的建筑作品的魅力。

  

  路易斯·康的三重面具

  路易斯·康是生活在重重面具之下的,这些面具来自于他的姓氏、伤疤、以及婚姻。

  康本来并不姓康,他本是一个叫做莱泽尔—伊茨·施穆洛夫斯基的犹太男孩,他们一家移民到美国费城并更改了原本的姓氏,并非是为了摆脱犹太身份,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摆脱低下的东欧移民阶层,向已经确立自身地位、更受尊敬的德裔犹太人群体靠拢。

  1904年,康的父亲利奥波德·康凭借着敏锐的危机意识在欧洲爆发战争之前成功逃离,他不愿被征兵,也不愿意承受被遣送回原籍的风险,所以利奥波德·康当机立断,“决定要把自己的命运和一个新的祖国联系在一起,彻底切断和旧世界的联系。”

  一次可怕的灾难让年仅6岁的路易斯·康留下来永久的伤疤,他的脸整个下半部分以及两只手的手背,都被红色的疤痕组织覆盖着,看起来粗糙不平,这些疤痕是他的另一重面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性格和决定。

  路易斯·康不善于财务管理,这或许跟他成长、生活的环境有关,因为在康的印象当中,他的父母“对钱并无艳羡之情”,他们会对“对必然发生的拮据生活安之若素”。

  同为犹太移民,他们一家和周围其他的移民显然并不一样,正如康对父母的评价,“他们更快乐,更聪明,邻居们都很钦佩他们,他们的眼界更开阔。”

  在康家族中,这种豁达开阔和意志坚定的遗忘,已经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这种品质为他们的继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信念和力量。

  儿时的路易斯·康是一个渴望突破又十分害羞的男孩,他在班级里几乎很少说话,学习成绩也并不好,那时的康常常幻想骑着白马的骑士之类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画画能力要明显好过其他方面,而艺术对康而言,也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向来把艺术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种生活之外的东西。”

  对康来说,他虽然不擅长财务管理,但“情感管理”似乎游刃有余,他有3个孩子,但这3个孩子的母亲却是3位不同的女子,他在维持着与妻子艾丝特·康42年的婚姻的同时,还有过3位情人,其中两位为他生下了孩子,她们和她们的孩子常常会陪伴着康出现在各种场所。康就这样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却常常能够形成一种平衡与和谐。

  艾丝特·康与路易斯·康

  

  “有些东西吸引着你,仿佛你在触及某些原始之物”

  穿插于路易斯·康的生命故事当中的这五座建筑,皆是康的经典作品——萨尔克生物研究所、金贝儿美术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孟加拉国国会大厦以及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

  这些建筑虽然风格迥异、主题不一,却常常能够映射出康的一种艺术理念——原始。

  很多时候,康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原始力量的驱动,他会与砖“对话”,聆听他们的“需求”。对此,康曾这样说道,“有些东西吸引着你,仿佛你在触及某些原始之物,某些在你之前便已存在的东西。身处建筑领域,你会意识到自己触及的其实是人类基本的感受,倘若一开始便有违真实,那么建筑便注定不会成为人类的一部分。”

  他的经典之作金贝尔美术馆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理念驱动之下完成的,让金贝尔的光成为某种可被听闻之物——在视觉之外触动人心,进入并定义参观者所在的空间的方式,以神秘的光辉形成一种极致的艺术,将“存在”与“在其中”十分有力地联系在一起

  康

  这些与光芒通过路易斯·康的手传递进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对康而言,那种“原始”的驱动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当1972年金贝尔美术馆完成时,康在落成典礼上这样说道,“这座建筑给我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好——仿佛与我无关,是另一双手完成了它。因为它是构建出的‘前提’。”

  砖石

  

  《路易斯·康传》让我们了解到,路易斯·康之所以成为路易斯·康,他的艺术天赋固然重要,但他的品质和信念也是必不可少,包括他几乎已经支配了他理智的想象力,他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开阔的视野,甚至他“不负责任”的欲望,这些激励着所有创造与攫取的原始冲动,也推动着他完成一座又一座经典的建筑。

  正如康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所写:

  “我不相信美可以故意为之,美是由意志演化而来的,这种意志可能于远古之时有了最初的表达。比较帕埃斯图姆和帕特农神庙。古老的帕埃斯图姆是起源。在那个时候,墙体分开,柱子产生,韵律进入了建筑当中。人们觉得帕特农神庙更美,但我还是以帕埃斯图姆为美。它呈现了一个起源,包含了随它而来、可能出现的所有奇迹。”

  而《路易斯·康传》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生平的起源以及艺术的起源。

上一篇:

下一篇: